KK
瑪麗醫院創新手術救4歲女童 腹部皮下裝心臟除顫器 成全球首宗

心室心律不正可導致猝死,安裝心臟除顫器有助危急時救命。
瑪麗醫院一名年僅4歲病童,以該院團隊研究的最新方法,在腹肌下安裝儀器,創下全球首宗腹部皮下裝除顫器的紀錄。
推出尖端創新手術毫不容易,團隊經歷反覆測試,以游說為手術操刀的資深醫生,才得以一改醫學界過往做法。瑪麗團隊認為,若新安裝方式能普及,將幫助很多患先天性心臟病的小朋友。
去年6月30日上午,4歲女童王芊懿原本應該如常上學,但其父母卻發現她呼吸薄弱、嘴唇發黑、臉色蒼白。王父即送女兒到附近私家醫院搶救,才知道女兒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(VF),即轉送瑪麗醫院兒科深切治療部治療。
傳統心臟除顫器電極線置入心血管 風險較高
芊懿出現心室纖維性顫動原因不明,情況非常罕見,日後隨時有機會再出現同樣情況,危害性命。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部門主管翁德璋指,芊懿需要在體內安裝心臟除顫器,但傳統的心臟植入式除顫器的電極線要放入心血管內,有機會損壞或堵塞血管,如日後置換時亦面對一定手術風險。
翁德璋說,新式全皮下心臟植入式除顫器毋須經心血管進入心臟,但體積較大,安裝在芊懿這類小朋友並不適合。
經反覆測試才做手術
瑪麗醫院兒童心臟科副顧問醫生郭爕義指,芊懿體型較纖小,裝在胸腔側皮下影響外觀之餘,也可能因儀器凸出,有機會磨損而出現感染,兒童心臟科遂研究將新式除顫器置於腹肌下的可能性。由於從未有先例,團隊做了多次心電圖測試,模擬將除顫器置於離心臟較遠的腹部,是否同樣能準確感應心室心律不正,以及是否有足夠能量電擊,經過反覆測試實證可行,才決定施手術。